漢王延壽在《靈光殿賦》中寫下了“鳥獸皆因木而生”這句話。靈光殿是壹個神話,但漢代漆金木雕的雛形已經在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展現出絢麗的光彩。
公元759年,唐朝僧人鑒真和他的弟子們在日本建造了趙體寺,他們使用了許多青銅雕刻。其中講經堂和舍利堂的青銅雕刻風格與寧波阿育王廟現存的國內木雕非常接近。
朱錦漆器木雕基本形成於唐宋時期。原因有三:壹是寧波氣候溫暖濕潤,是漆器和木雕最早的發源地;二是唐宋時期明州經濟繁榮,木結構建築和裝飾在當時非常流行。第三,當時中國北方戰亂,浙江東部相對穩定,隨著航海業的擴張,朱金木雕的技藝得到了發展。
在寧波的天通寺、阿育王寺、竇寺等著名寺廟,很多佛像在造型時都采用了這種手法。
在浙江省博物館的民俗館裏,兩件“鎮館之寶”——“萬宮轎子”和“千宮床”是朱錦旗木雕技術的完美體現。
“千工床”就像壹座小宮殿。床前高掛幾層亭子,不知疲倦地雕刻著戲曲人物和珍奇動物。床前有置物櫃、食櫃、梳妝臺、梳妝盒,真正滿足了古人“有生之年,半輩子在床上”的心願。
朱進木雕的題材多取自戲曲、京劇中人物的服飾、體態,被稱為“京派風格”。“景板式”構圖模式采用立體風格,將近景、中景、遠景處理在同壹個畫面平面上,前景飽滿有序。與國畫中“張山、尺樹、寸馬、分人”的比例概念相反,人和馬比建築大。石頭和長樹代表山,長草代表石頭,鳥和雲是天,風景是地,船是河,頗具裝飾性。如“武士無頸,美女無肩,老人挺肚,武士挺胸”,這些程式化的民間表達方式讓寧波傳統的朱錦木雕變得有趣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