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方面是實現種養壹體化循環。稻草穿過腹部後會被送回地裏。德國家庭農場的大部分稻草被用作養牛場的墊料。收獲後,玉米將被碾碎,用作牛的飼料。產生的牛糞和墊料會被回收到發酵罐中進行發酵。農作物種植產生的稭稈量只能滿足退耕還林和飼養牲畜的需要。牲畜產生的糞肥等廢棄物可以處理生產有機肥,也可以滿足農作物種植的需要。
另壹方面,德國的稭稈利用也應用於沼氣發電,然後殘渣還田。德國是沼氣工程比較成功的國家之壹。沼氣發酵使用青貯玉米、糧食、幹草、牛糞等原料,這些原料主要來自鄰近的農場和畜牧場。因此,稭稈可以作為沼氣發電的原料,沼渣也可以作為還田的肥料。
以上兩種產業化經營模式,使稭稈成為德國發展循環農業的瑰寶。這種低開發、低排放、高利用的農業模式不僅取得了經濟效益,還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相比之下,雖然中國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資源的高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下,為什麽德國的循環農業在中國發展不起來?
事實上,循環農業經濟在中國的發展是有限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農民在“土地種植-養殖-退耕”這壹環節上的脫節。由於土地經營模式的限制,國內很多種植大戶和農場都是獨立存在的,很難形成完整的生態鏈。對於中國來說,無論是發展循環農業,還是讓稭稈有更好的出路,都需要更多的嘗試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