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北宋時期是壹個商業繁榮,商品交易發達的地區,但最早使用的兌換貨幣是鐵錢。這種鐵錢雖然重,但是價值很低。據說當時人們想買壹塊布,要帶的鐵錢大約有七八十公斤重,遇到大生意就更麻煩了,給商人帶來極大的不便。
使用鐵貨幣的不便促使壹些商人在交易中發明了壹種紙卷。他們在卷軸上隱藏標記和密碼,用它們代替鐵錢,極大地不便了商人的商品交易。當時這種卷叫“交子”,性質和現在的存單差不多。
隨著“交子”的流行,出現了商家設立的專門經營“交子”的店鋪,使用交易所需要繳納保管費。然而,壹些商人唯利是圖,濫用客戶的錢,導致糾紛。於是在順汾苑1005左右,益州(即成都)府尹整頓了所有的“嬌子”店鋪,統壹了十余家富商,但還是有些糾紛。
宋仁宗聖元年間(1023),地方政府壟斷了“交子”的經銷,禁止民間生產。設立益州交子服務處,發行“官交子”。成都府河邊曾經有壹條小街叫嬌子街。據說這裏原來是餃子街,曾經是餃子店聚集的地方,後來因為諧音而改名。
1105年,宋朝朝廷將“交子”改名為“尹倩”,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廣泛使用。到了元代,紙幣制度進壹步完善。
意大利旅行家凱爾·波羅(Kyle Polo)來到中國後發現了元朝使用的紙幣。在1298寫的《凱爾波羅》中,他詳細介紹了中國紙幣的印刷技術、發行和流通情況。從那時起,歐洲人了解了紙幣。美國學者羅波特·坦普爾說,“歐洲最早的紙幣是在中國的影響下,於1661年由瑞典發行的。
在四川廣泛使用的餃子還沒有找到。據說北宋傳世的著名“交子”鈔版已被日本人收藏。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發行的紙幣,“交子”在印刷史、版畫史、貨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