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國夫人遊春圖為絹本,設色,縱0.518米,橫1.48米。畫中這8騎人馬包括壹女孩***9人,在行進的行列中,從頭至尾,充滿了舒情,閑適,勃勃生氣從中不斷從畫中煥發出來。
畫家通過人物的主從關系,通過前疏後緊的構圖方法和人馬在行進中的姿態,匠心獨運地表現了虢國夫人在全畫中的突出地位。全畫氣脈相連,節奏鮮明。
《虢國夫人遊春圖》題為“遊春”而不畫春的環境,這是作者在藝術處理上的高明之處。張萱是用“繡羅衣裳照暮春”的手法表現畫的主題的。
畫面人物所穿的都是輕薄鮮麗的春衫,線條勾勒得挺勁流暢。色彩桃紅嫩綠相互輝映,加上人物輕松的動態,馬蹄的輕舉緩步,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春天氣息。這種表現手法,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虢國夫人的生活不僅奢侈,而且極其豪華。畫家在這方面的表現極為精到,畫中的紅裙、青襖、白巾、綠鞍、騎鞍上金縷銀絲精細的繡織,都顯得十分富麗。夫人的體態風姿綽約,雍容華貴,臉龐非常豐潤,具有“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的特色。
這些足以看出作者的非凡才能和高超的藝術技巧,也說明了作者對生活的細密觀察和創作的嚴謹態度。
收藏的這幅圖為宋代的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猶存盛唐風貌。此圖原作曾藏宣和內府,由畫院高手摹裝。
在兩宋時期為史彌遠、賈似道收藏,後經臺州榷場流入金內府,金章宗完顏瓊在卷前隔水題簽,指為宋徽宗趙佶所摹。這種說法在《庚子銷夏錄》,《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等書中都有相關的記錄。為流傳有數的唐宋時期名跡中稀有的瑰寶。美女齊胸襦裙的《搗練圖》
在仕女畫發展的早期,也就是在漢魏晉時期,畫家筆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廣袖。在這壹時期繪畫理論著作中稱仕女畫家為“青工綺羅”。仕女畫發展至唐五代時期,朱景玄在《唐代名畫錄》中始有“仕女”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