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秤金子的秤叫做司馬秤。司馬秤也叫作戥或者戥子。戥子學名戥秤,是壹種宋代劉承矽發明的衡量輕重的器具。戥屬於小型的桿秤,是舊時專門用來稱量金、銀、貴重藥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
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細,技藝獨特,也被當做壹種品位非常高的收藏品。構造和原理跟桿秤相同,盛物體的部分是壹個小盤子,最大單位是兩,小到分或厘。也作等子。
到了明、清時代,隨著工農業及商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戥子的制造、使用、管理已達到了壹個非常完備的水平,但是仍然沿用了1斤等於16兩的非十進位制單位。
擴展資料司馬秤的托盤、秤盒等大都經過精雕細琢,許多司馬秤用象牙或珍貴木材烏梅等制成,其中最細小的秤,直徑僅0.3厘米,長度也只有10厘米。
據傳說,是根據天上的星宿演化而來,顏色必須是白色或金色。秤星頭壹顆叫“定盤星”,將秤砣掛在定盤星,空秤而懸,秤桿正好平衡,俗稱秤平鬥滿。
客家有句諺語:“司馬秤,司馬砣,好老公,好老婆。”可見司馬秤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十分珍貴的器物。司馬秤的1斤約為1.2市斤。
百度百科-司馬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