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cuò),又稱大厝。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壹種模仿皇宮式的建築風格建造的。
在閩南的方言裏,“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今天,閩南大地上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敞開著壹扇扇充滿溫暖而疏遠記憶的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沈穩、豁達的性格。
閩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也醞釀了紅磚厝豐富多彩的建築表達,形成了紅磚文化深沈而獨特的底蘊。
在中國封建社會典型的農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閩南人家已經在壹個家族體制建設上完成了這樣嚴謹精巧的布局構思,巧妙地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統、宗廟祠堂三位壹體的生活模式,以深遠的睿智思考著如何繁衍家族,和諧***存。
這是秉承自閩南人性格中溫良、自省的特質,凝聚著每壹位紅磚厝中家族成員的魂靈,傳承關於家的榮耀。
古厝代表之壹蔡氏古民居: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官橋鎮漳裏村,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1862)至宣統三年(1911)興建,歷時46年建成,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迄今尚存的有同治年間興建的宅第2座,光緒年間興建的宅等13座、蔡氏宗祠1座,宣統年間興建的書房1座,其布局分五行排列,每列二至四座不等。每座壹至三進不等,左右或單邊建有護厝。東側附建有壹組書軒、梳妝閣、醉經堂等建築。
除光緒三十三年(1907)建的最大壹座,是地處西端,且為坐西朝東外,其余各座皆坐北朝南。其中興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的壹座為其自用宅第。在座與座之間前後相距10米左右,鋪砌石埕相連,埕邊鑿水井1口,輔以井臺,頗具匠心;左右兩側又各有2米寬的石路相隔,筆直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