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韓幹的馬,杜甫在《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壹詩中,批評韓幹把馬畫得太肥,稱其畫肉不畫骨,實際上,當時韓幹是照實際情況畫的,是寫真。因為是皇帝的寶馬,有專人餵養,除皇帝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得使用,所以養得膘厚肉肥,更主要的是畫作反映了當時時代的審美觀念。杜甫在另壹篇作品《畫馬贊》中,稱韓幹畫馬“毫端有神”,這還是很公道的。
20世紀30年代,這幅國寶級傳世之作流出故宮,藏在溥心畬家中。英國收藏家戴維德知道後,便托人向溥陳說,請求轉讓,最後,以壹萬銀元的價格轉讓給了戴維德。後來,此畫又從英國人手中轉到了日本人手中,後又轉到美國人手中,最後,收藏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所謂“胡種馬”,又叫做“汗血馬”或“天馬”,原產於西域大宛國。大宛,古西域國名,在今中亞費爾幹納盆地。漢代,騎兵漸漸成為戰場上壹支新興的隊伍。在與匈奴的作戰中,馬甚至可以成為決定雙方勝負的壹個關鍵因素,成語“汗馬功勞”就產生於漢代。張騫通西域以後,大宛與西漢王朝往來頻繁。唐玄宗李隆基時,大宛與大唐關系更加密切。天寶三年,唐改大宛為寧遠,並將義和公主遠嫁寧遠國王為妻。寧遠國王向玄宗獻“胡種馬”兩匹。玄宗親自將這兩匹馬命名為“玉花驄”和“照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