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裏,收藏著藏品號為GB54563的壹紙契約,它是安徽鳳陽的農民“包產到戶”的“地下協議”,它被作為中國當代史的珍貴文物收藏,具體內容如下:
1978年12月地點嚴立華家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作(坐)牢殺頭也幹(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
嚴宏昌
關廷珠關友德嚴立符嚴立華嚴國昌嚴立坤
嚴金昌嚴家芝關友章嚴學昌韓國雲關友江
嚴立學嚴俊昌嚴美昌嚴宏昌嚴付昌嚴家其
嚴國品關友申
其中,17個名字上覆蓋著17個鮮紅的指印,嚴宏昌、韓國雲和嚴立學三個名字上則是三方圖章。
擴展資料:
包產到戶最初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由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十八個農戶最先開始實行的。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第壹步,突破了“壹大二公”、“大鍋飯”的舊體制,而且,隨著承包制的推行,個人付出與收入掛鉤,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增,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農民可以將多余的糧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場,農民手上的現金大增,農村經濟大為好轉。在壹九七八年至壹九八五年間,糧食的增幅達到中***建國以來的最高峰。
而農民除了需要上繳的公糧外,對種谷物擁有完全的自主權。農民可以選擇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農民的收入亦因而提升,部分的農戶更躍升為萬元戶,農村出現了壹番新景象。
“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普遍實行,為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促使傳統農業經濟開始朝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方向發展。
人民網-我為“包產到戶”做好了被撤職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