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的劍,高55.7厘米,寬4.6厘米,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王山楚墓出土了壹把鋒利的寶劍。通過對劍身八個鳥印銘文的解讀,專家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令人驚訝的是,這把青銅劍已經走過了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劍身卻沒有壹點銹斑。
從湖北荊州青銅研究所獲悉,該所副所長徐廣國用傳統工藝仿制越王勾踐劍,近日被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和軍事博物館收藏。這說明徐廣國解開了勾踐鑄劍之謎,得到了專家的認可。
據湖北日報報道,1965年,越王勾踐的青銅劍從湖北省荊州市王山壹號墓中出土,轟動世界。為什麽勾踐的劍在墓中被水浸泡了2000多年,依然鋒利凜冽?華麗的菱形暗紋是怎麽產生的?古人用什麽精密的技術在劍柄上鑄造了11個間隔只有0.2毫米的同心圓?劍中包含的許多秘密引起了徐廣國的極大興趣。當他是壹名工人時,他開始收集古代青銅器的碎片、碎片和相關材料,決心克服年代之謎。
經過上千次實驗,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徐廣國終於在2002年掌握了氧化膜的化學成分,揭開了勾踐寶劍2000多年不生銹的奧秘。隨後,他探索了硫化技術和精密陶器的鑄造方法。
仿制品“解開了勾踐鑄劍的諸多奧秘,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器型端正,金美,業巧,火妙”,對研究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