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是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傳統民俗舞蹈。
安塞腰鼓是壹種非常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壹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壹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起源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壹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眾在耕地時發現壹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後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
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壹高壹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壹人為敲鑔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鑔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彩帶,飄至前下方。
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陜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陜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