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佛教造像中的羅漢像,是從唐末五代和北宋起才發展起來的。而五代十國和宋代的羅漢像,尤以宋代或宋代以後的制作為多,除了以上所列舉論述者外,還有:塑制於1008年的河南輝縣白茅寺五百羅漢像,塑於984年的浙江天臺山壽昌寺五百羅漢像,塑於1120年的四川閬中香城宮五百羅漢像,塑於1124年的山東長清靈巖寺五百羅漢和可能屬於宋代制作的杭州西湖雲林寺五百羅漢像等。
另外,河北易縣城西北有壹處名為羅漢堂的佛寺內,有用三彩釉燒制的陶塑羅漢8尊,體積接近真人,這樣大的三彩塑像,就其造型和衣裳的處理以及神態的刻畫來看應是宋代制作。這些宋代羅漢造像,除長清靈巖寺羅漢為木雕以外,全是泥塑。
屬於宋代的石雕或木雕羅漢,還有在陜西富縣直羅鎮古寺塔中石雕羅漢和天王像,以及廣東韶關南華寺的木雕五百羅漢。
兩處的羅漢像體積都不大,高約52厘米至56厘米,雕刻手法全不相同,前者鋒棱畢現、簡練明快,後者則造型拙稚、雕工修整。各具有不同的藝術特點,而且表現了南北不同的地區風格。另外,還有壹尊宋代夾苧漆像,也應是屬於羅漢像。從顏面造型看,顯得有些格式化,坐的姿勢頗接近於道教的“八仙”壹類的形象。
總之,在整體的造型上說,有些畸形化。這類造像,只適用於裝飾性的小型制作,但也是我國古代雕塑中的民族傳統造像之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