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1369),朝廷在景德鎮設立陶器廠(文健四年改名為“禦器廠”),燒制宮廷瓷器。此後,歷代王朝壹直沿用這壹制度,直至萬歷三十五年(1607),不斷為宮廷燒制出大量精美絕倫、品種豐富的瓷器。這些瓷器主要用於日常飲食、陳列、祭祀和賞賜。
官窯的發展導致了景德鎮瓷窯的逐漸繁榮。到明末,景德鎮從事瓷器生產的工人已超過10萬人,景德鎮成為中國制瓷中心和世界瓷都。每位皇帝還根據自己的喜好,制作了自己的代表性瓷器產品,如永樂、宣德、成化時期的青花瓷,永樂、宣德時期的大紅釉、藍釉、甜白釉瓷器,成化時期的鬥彩瓷器,弘治時期的黃釉瓷器,嘉靖時期的瓜皮青釉瓷器,萬歷時期的淡茄皮紫釉瓷器,嘉靖、隆慶、萬歷時期的瓷器。
除了景德鎮,各地窯也各有特色,與官窯比肩生輝。明代後期,福建德化窯的白瓷獨樹壹幟,尤以瓷雕大師何朝宗創作的白瓷塑像最為著名,它能充分運用對比法,裝飾性極強。比如,雕像的衣服經常采取隨風飄動的趨勢,對比強烈;面部描寫細膩,而服裝線條深邃脫俗,主次分明。在明代,江蘇宜興窯和廣東石灣窯生產的仿鈞釉陶器,以藍釉中的紫色為最強烈的色彩,俗稱分別為“宜君”和“廣鈞”,名噪壹時。宋代處於鼎盛時期的龍泉青瓷,從元代到明代逐漸衰落。但實力依然雄厚,所產青瓷的形制和紋飾與當時景德鎮禦窯瓷器如出壹轍,特別是有的大花瓶高三尺多,有的大盤直徑兩尺多,相當古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