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4世紀起瑞士步兵(傭兵)團就把邊鼓與短笛配在壹起使用。以後,邊鼓傳布全歐洲。早期邊鼓的高度與直徑相等或稍大。所用鼓皮比現代的厚,鼓槌也較粗,發音較沈重,缺乏明亮色彩。鼓在19世紀中變化很大,其形較扁,並且常用黃銅制成鼓身,用桿或螺旋來繃鼓皮。雖然從17世紀早期就能用螺旋或杠桿操縱響弦的緊張度,但只是在20世紀中才有了先進的機械裝置,使響弦可以立即離開鼓面(為了產生特殊效果或避免由於別的樂器而引起的不需要的***振)。20世紀以前,常用腸衣作響弦膜。到19世紀,軍隊演奏小鼓還是按口授的傳統方法,只有到後來小鼓用在管弦樂隊裏時演奏者才需要樂譜。現代作品和爵士樂的演奏,要求奏出特殊效果,這可透過放松響弦、敲鼓邊、用手指奏、用非標準的鼓槌或鋼刷演奏來取得。史料證明,最早在管弦樂隊采用小鼓的是法國作曲家古提琴演奏家馬雷(Marin Marais)的歌劇《阿爾西厄尼》(Alcyone,1706)、羅西尼的歌劇《鵲賊》(La gazza ladra,1817),但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其他19世紀末的俄羅斯作曲家采用小鼓以前,它始終沒有成為正式的管弦樂隊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