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東南部,南海、佛山、廣州西濠口-二沙頭等地區與深紫色泥巖、粉砂質泥巖互層,產出介形類和孢粉,處於盆地沈降中心。潭村、大瀝、石灣、佛山等地區主要沈積淺湖泥巖、粉砂質泥巖,逐漸過渡到湖濱砂巖、礫砂巖。TK7井、ZK8井、ZK9井、ZK6井、ZK1井北部發育水下扇沈積。順德南部,水71、水72、水73、水74井有辮狀河三角洲入湖。
盆地西北部的三水、河口和寶月地區發育半深湖-深湖相的鈣質泥巖,其中含有灰綠色和深灰色泥灰巖、鮞狀灰巖、介形類、腹足類、雙殼類、輪藻和孢粉。在馮村、水22、水48井附近有小型半深湖沈積。小棠-ZK 1-6井外圍,1井以北,為淺湖相砂質泥巖和泥巖沈積。向外過渡到湖濱相的砂巖。清遠石角高嘴北部有壹條由北向南流入湖盆的辮狀河三角洲。
盆地北部的劉辯、華坪和南部的華牧、西樵山缺失三水組。
與SQ2相比,西北部三水、河口、寶月的沈降中心已達到相當規模,而盆地東南部的鹽步-石灣凹陷北部為水下扇註入,南部九龍等地先前發育的辮狀河三角洲東移至順德蕭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