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天下第壹關”匾相傳是明代成化八年進士、山海關人蕭顯所題字為楷書。
明代嘉靖年間武英閣大學士嚴嵩所題。此說見於1933年出版的《榆關抗戰史》。書載明代嚴嵩所題的匾,每字大1.7米見方,壹向藏放在關城東南角的魁星樓中。日寇攻破山海關時,將其掠往東京,並公開陳列。
從當年所拍攝的老照片上看,該匾的“第”字,寫成“竹”字頭。而現存山海關的這塊匾,其“第”字,卻分明寫成了“草”字頭。以此推論,巨匾真跡很可能有兩塊,分別為蕭顯和嚴嵩所題。
擴展資料:
蕭顯題字的故事:
清光緒四年編纂的《臨榆縣誌》。但書中在有關記載的前面,卻加上“相傳”兩字,顯得不十分肯定。而在當地的民間傳說中,有關蕭顯題匾的故事卻活靈活現,說是他大筆揮毫之後,叫人把巨匾掛上城樓,壹看,卻發現“下”字少了壹點,怎麽辦?
正當圍觀者議論紛紛之際,只見蕭顯抓起壹塊麻布,揉成壹團,沾上墨汁,往上奮力壹拋,恰好就打到了點兒上,這壹下,匾額就更顯得氣勢不凡了。此說雖然有趣,但壹個讀書人,能否有如此精準的眼力和非凡的臂力,恐怕,只能是人們想象中的誇張與浪漫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