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1、?在徐悲鴻的《致學者書》中,徐悲鴻強調:“我愛畫動物,在實物上花了很長時間,即匆匆寫了壹千多張速寫,又學過馬的解剖,熟悉它們的骨骼和肌肉組織。我只有仔細審視他們的動態和表情,才能得到。”
2.他以早年在歐洲學習的科學求實精神為基礎,嚴謹地掌握了馬的動態、結構和習性,並通過潛心研究,成功地解決了筆墨與馬的塊結構如何和諧壹致的問題,巧妙地塑造了壹匹馬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寄托自己的愛國情懷。
徐悲鴻的《馬群》是徐悲鴻馬的重要代表作之壹。馬群以1940克什米爾當地的馬為準。徐悲鴻當時看到這匹馬特別興奮,《馬群》的靈感由此產生。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它主要描繪了兩匹背對觀眾的馬,後面跟著壹匹側馬。為了改變畫面,右邊畫了壹匹低頭覓食的馬。
3.這幅畫的美在於馬的動態。它的脖子扭曲著,頭向後仰著,鬃毛在風中飄動,四條腿優雅地站立著。作者突出了馬的肩、胸、頸的大塊肌肉的形狀,突出了馬的英俊英姿。畫家簡潔的線條生動地刻畫了靈活的踝關節和堅硬的蹄子之間得體的轉彎關系,達到了越小越好的境界。
4.在畫面中,徐悲鴻既充分發揮了傳統筆墨節奏韻律的抒情性,又充分把握了筆墨作為“造型語言”的嚴謹素描和寫實造型,使二者巧妙地合二為壹,標誌著中西融合的藝術理論和理想在創作實踐中的最高成就。
參考資料:
央視書畫院:徐悲鴻《馬》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