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的手抄報如下:
資料擴展:
中秋節(Mid-Autumn Festival),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
據說此夜月亮最大最圓最亮。從古至今人們都有中秋之夜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其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源自對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
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壹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
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壹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在千百年傳承中幾經流轉變換,最終以“闔家團圓”的精神指向成為今天中秋節的主要文化內涵。
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貢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供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壹大象征。
月餅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