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的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很多比賽都比國外的孩子好。但是到了大學後卻壹蹶不振,然後各種諾貝爾獎與我們無緣?
鄭強教授說了:
人家國外的教育是與年齡階段劃分的很好的,不到年紀就別接觸太高深的知識,知識也不用灌輸太多,小孩子階段是娛樂為主,學習為輔。高中加強。大學階段才是國外的孩子自覺奮發的階段(為何他們的孩子到了大學能自發奮起?因為他們大學之前都在玩,已經玩膩了,到了大學就好好想起了人生的意義)。
反觀我們,或許真是因為我們人太多了,娃的競爭對手太多了,而且都是以考大學為學習的最終目的。從小學就各種學習、補習班、興趣班、特長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消耗殆盡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到了高考之後,就覺得人生的學習就是如此到頭了,以後是該享受生活了。
要改變這種現況,首先就得去掉高考為重的學習氛圍。真正的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別什麽知識都灌輸,還都必須拿高分。興趣才是學習的第壹動力。
社會招聘,也別老以大學文憑為主。而是根據自己的行業,應該更多的接納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別把職校看的那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