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政權正始二年(241年)的刻石,由當時著名學者蔡邕等人主持刻寫,碑文相傳是蔡邕所書。今存文11行110字,古篆、小篆與隸書三種書體刻同文。三體石經於史籍中原稱“三字石經”,後稱“魏石經”或“正始三體石經”,是以《尚書》、《春秋》、《左傳》(未刻全)為內容的石刻。刊刻石經的主要目的是“臺省有宗廟太府金墉故事,太學有石經古文先儒典訓”,以弘儒訓,以重儒教。此外,石經文字有校正文獻內容與文字、書體之功用,《魏書·列傳術藝》載:“又建《三字石經》於漢碑之西,其文蔚炳,三體復宣。校之《說文》,篆隸大同,而古字少異。”又《列傳·遊明根 劉芳》記:“昔漢世造三字石經於太學,學者文字不正,多往質焉。”碑文刻成後,全國各地學生紛紛前來校拓,對當時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塊刻石現存文古篆36字,小篆 39字,隸書35字,銘文為《尚書·周書·君奭》內容。三體石經遺存的文字與其書體至今仍是研究文字與書法的珍貴實物資料。
錄文:(殘)嗣前(殘)/施於(殘)/天弗庸釋(殘)/受命時則有(殘)/衡在大戌時(殘)/家在祖乙時(殘)/惟茲有陳保(殘)/純若命則商(殘)/甸矧鹹奔走(殘)/若蔔筮罔不(殘)/嗣天滅威(殘)/
上一篇:摩托車是100多年前給妳設計的,妳還沒去接妹妹。下一篇:有關生活小常識的題目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