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畫筆墨厚重,格調高雅,花瓣流暢,看起來像是殘跡。這幅畫用淡墨寫樹枝,樹枝穿插自然,恰如其分。樹葉濃墨重彩,沈甸甸的,很響。在整個作品中,花、枝、葉之間的結構緊密而舒展。筆法端莊凝練,實為虛筆。雖然是會殘廢的花,卻有著獨特的魅力。古代文人推崇牡丹高貴奢華的外表,其特點是各種筆墨。沈周的照片就足夠了。
這幅畫的主要藝術特點是簡約,是壹幅所謂“粗糙”的作品。但簡單不是簡單粗暴。作者用簡潔的筆觸描繪了景物的不同形態,從而使畫面豐富多彩。蜿蜒曲折的土山與方駿的巖石斜坡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以景色多變的印象。樹木和巖石的形狀是平的,這使畫面感覺穩定。同時,樹木與遠山的色彩對比,與空白的畫面,拉開距離,形成強烈的空間感。同時,遠山的古樸也起到了襯托前景的作用。作者精心處理,所以達到了化繁為簡的效果。
其次,作者用筆沈穩渾厚,但每壹幅畫中都有壹種非常輕松隨意的抒情,足見筆墨技巧的高超水平。塗剛用短筆穿麻,手法簡潔生動。巖坡上的方駿,在巖坡側面用小筆壹點就有壹種明亮的感覺。樹用小雜葉,墨厚,筆實,不呆板,密點中透露靈動之氣。
第三,色彩鮮艷淡雅。巖石被染成了青綠色和赭色,樹木被染成了淺綠色。遠山被淡淡地染上了靛藍色。小橋欄桿用紅色標出,人物的衣服塗上了土紅色。色墨相映,使“天無壹人,水不流”的境界有了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沈周(1427-1509),江蘇常州(今蘇州吳縣)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鄭德四年,享年83歲。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壹起被稱為“明四家”或“吳門”。沈周出身詩畫世家,其父恒基、伯都是吳中詩畫名臣。他的祖先有豐富的詩歌和繪畫收藏,他對古代人的詩歌和繪畫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