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金銀器工藝的特點是與寶石鑲嵌結合。內廷設銀作局,專為皇家打造金銀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種金銀器物等。清代內廷金銀器由養心殿造辦處制造。康熙五十四年造雙龍鈕金編鐘壹套16件,***重460余公斤。 乾隆年間最大的金塔高約5.33米,用金11119余兩,現存的弘歷皇帝母崇慶皇太後金發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余兩。銀器作為金器的代用品,制成首飾、器皿,通行全國城鄉。鑄銅工藝獲得了特殊發展,最著名的是鑄於永樂年間,現存於北京大鐘寺的金剛華嚴鐘,通高6.94米,外徑3.3米,重約46.5噸,為國內現存最大銅鐘。鐘內外鑄有《華嚴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22.7萬余館閣體楷字。字體典雅嚴謹、端莊秀媚。宣德鼎,因產於宣德年間,又稱宣德爐,以後歷代均有仿制。據文獻記載,是以外國的銅、鉛、錫、砂、紫、胭脂石、安瀾砂等原料,經多達十二煉後成器,以充廟宇供器或室內案頭陳設。因其名貴異常,傳世稀少,故內廷與廠肆仿制成風。鑄銅名家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皆有制品傳世。紫禁城內的銅獅、銅爐、銅缸、銅龜、銅鶴等陳設足以代表乾隆年間鑄銅工藝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