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50年代,火棉膠濕版攝影法誕生。與達蓋爾攝影法不同,這種攝影法拍攝的相片可以大量洗印。當時,歐洲上流社會的人士,都隨身攜帶印有姓名、官銜(或身份)及住址的“名片”。隨著火棉膠濕版攝影法的出現,壹種用肖像制作名片的新方式——“名片肖像”產生了。
1854年,法國人像攝影家A?迪斯德利(AdolpheDisderi),發明了壹個多鏡頭照相機,能擡攝像名片壹樣大小的照片。這個照相機***有4個鏡頭,通過這4個鏡頭,可在壹張16?5×21?5公分的火棉膠玻璃板上,拍出8個不同的姿態。拍攝時,先在玻璃板的壹半拍攝4個姿態,每個鏡頭拍攝壹個。然後,將玻璃旋轉180度,再拍4個姿態。最後,將這張底片印成相片,裁好,貼在印有姓名的卡片上,就成為壹張“名片肖像”。
名片肖像壹出現,就迅速流行於各國,先從法國傳到英國,又從英國傳到美國。人們都熱衷於拍攝名片肖像,互贈親友。壹些名人的名片肖像,還在各文具店和郵局裏被出售,價錢則隨著名人名氣的大小而不同,每張大約1鎊至1/6鎊不等。名片肖像的體積小,分量輕,便於收藏,因此,建立家庭相冊的風氣很快就發展起來。許多家庭都在收集自己、朋友和名人的名片肖像。這些肖像的規格是統壹的,可以陳列在專門設計的插入式相冊裏,擺在客廳的桌子上,供客人觀賞和翻閱。
人們對名片肖像的狂熱,達到了驚人的程度。1855年,倫敦的人像攝影室只有66家,1861年增加到200多家。有的印制名片肖像的作坊,每天印制名人的名片肖像達3000張以上。壹些不法商人,甚至翻拍名人的名片肖像,非法出售。
這股“名片肖像”的熱潮,直到19世紀70年代才逐漸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