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制,便有了權衡理念和雛形實物,成了最原始的物物交換工具。據資料,其最早出現於東周。漢代稱權為累,民間呼之為“公道老兒”。
清人李光庭在《鄉言解頤》卷四中說道:“市肆謂砝碼為招財童子,謂秤錘為公道老兒”。權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謂也。《漢書》說:“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現在我國有不少收藏者致力於銅權的收藏。它是銅器家族中的壹個重要成員。同時,它也是考證、研究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計量的珍貴實物,還可佐證我國古代度量衡和青銅器發展史。
古權材質有銅、鐵、陶、瓷、石等,造型有長方形、銀錠形、圓柱形、扁圓形、葫蘆形、鼓形,還有動物果蔬造型,以及鼠、猴、羊、蟾等。重量在20克至1300克不等。權,除用作衡器外,還用作吉祥物、壓鎮等。相傳民間搬家時,先搬過去壹個秤砣(多為陶瓷、石質);造屋上梁時,將它懸掛梁上,寓“稱心如意”之意;壓帳子四角也用它,使之熨貼、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