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漢以來,作者受益匪淺,紙和字畫越來越樸素,而天下書多,讀書人卻受益於樸素。為什麽?我還想見老儒先生,少說也要史記和漢書,就是拿不到。還好我拿到了,沒日沒夜的看,生怕拿不到。這幾年城裏人翻臉互相模仿。百家爭鳴的書,每天傳播幾千篇論文,學者如此之多,容易做到。他們的學術詞都不如過去,而那些科舉出身的人,都是無視書本,空談無根。發生了什麽事?
我的壹個朋友李公擇,年輕時在廬山五老峰下的白石寺學習。大眾選擇去,山裏人想想,也就是住在李山府。有9000多冊書。公選已涉其流,探其源,摘剝其華而不實之味,嚼其糊味,以為是自己的,言傳身教,使其在當代世聞。且書固而自由,無所失。繼承人將被提供無盡的要求,每個人都將得到他應得的。於是,他沒有躲在家裏,而是躲在自己居住的和尚家。此仁者之心也。
我又老又病,所以我對這個世界毫無用處。我只有幾年的時間去讀我沒看過的書,而那些希望在廬山旅行的人將會被老年所覆蓋。善用大眾的選擇,撿剩下的棄之以補,是否有益?可惜現在的讀書人有書卻不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