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在屏城的朱先生,在官方綠單上又有了新的黃顏色,在北京省更是大名鼎鼎。這首竹枝詞講的是清代梁平年畫的鼎盛時期。民國初年,梁平縣有30多個作坊,從業人員數百人。年畫從單色發展到多版彩色套印,並在此基礎上手繪而成。工藝由簡到繁,品種不斷豐富,成為中國著名的年畫產地之壹。
從1913到1934,梁平年畫進入鼎盛時期,每年生產上百萬幅,不僅滿足了當地農民的年貨需求,還遠銷沙市、宜昌、武漢、漢中、貴陽等地。隨著歷史的變遷,梁平年畫逐漸沒落,手工作坊在1958停產。
早在明清時期,該縣平金、袁遺兩鎮就有二三十家手工年畫作坊,各占兩鎮街道的壹半,被稱為半刷房街,多年來制作不同規格的年畫。從1913到1934,梁平的年畫達到了頂峰。每年出畫數百萬張,不僅滿足了當地農民的年貨需求,還通過水陸運輸遠銷沙市、宜昌、武漢、漢中、貴陽等地。據《梁平縣誌》記載,清代康熙年間在宜昌、沙市、漢口等地均有分支。梁平年畫在歷史上有過“黃金時代”,但在抗日戰爭時期,因戰亂銷量壹度低迷。
民國初年,梁平年畫已在四川、陜西、湖北、河南、湖南、雲南、貴州等省及東南亞地區銷售。當時漢口年畫的經紀人也郵寄到了德國。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盟軍在梁平修建機場,梁平年畫被建設者和飛行員帶到蘇聯、美國、法國等國,令西方人贊嘆不已,爭相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