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為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毛公鼎通高為54厘米,腹深為27.2厘米,口徑為47厘米,重34.5千克。鼎是直耳的,半球腹的形態,足為獸蹄形狀,矮短而莊重有力,鼎的口沿還裝飾著環帶狀的重環紋。
毛公鼎的整個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雅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轉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擴展資料:
毛公鼎的文物價值
毛公鼎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內壁鑄的銘文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壹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其內容敘事完整,記載詳實,被譽為“抵得壹篇《尚書》”,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毛公鼎內的書法極其飽滿莊重,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古典美。作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範和壹種理性的審美趨尚,表現出西周晚期的文字書寫形成了具有純熟書寫技巧和表現手法的形式和規律。
百度百科-毛公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