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量,“銖”是重。
漢“五銖”幣,銅質,圓形,中間有方孔,屬於中國古代錢幣制度。外圓中間有壹個方孔,稱為“錢環之信”。在古代,用這種方法鑄造的錢幣有“天圓地方圓”的意思。
漢代“五銖”錢通行後,史學家評論說:“錢幣重量適中,使用方便。”西漢以後,東漢也鑄造了“五銖”。漢代的“五銖”錢幣,從漢武帝開國大典第五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在全國各地流通了700年,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主要貨幣。
在新疆東部和南部發現了大量的漢代“五銖”錢幣,主要地區有哈密、羅布泊、民豐、於田、和田、焉耆、庫車。近年來,在和田縣麥裏克阿瓦提遺址砂層表面以下1.2米深處,在壹個赭色陶缸中發現了西漢“五銖”錢幣。圓柱體直徑為26厘米,腹部直徑為56厘米,高度為56厘米。出土時,大部分錢幣已生銹,粘成塊狀,所有錢幣重約45公斤。壹枚西漢“五銖”硬幣,其重量約為3.8克。以此計算,總數可以達到1.1.84萬左右,確實很驚人。
值得註意的是,西漢發現“五銖”錢幣的地方,基本都是沿著早期古絲綢之路的交通線。所以這充分說明,從西漢開始,古代新疆與內地就有了密切的經貿關系,商業貿易中使用了全國統壹的錢幣。這也是新疆從漢朝開始就正式屬於祖國版圖的歷史的有力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