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中的壹種設色技巧。即凡以淡紅青色彩渲染為主山水畫,統稱淺絳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濃淡,幹濕變化之墨線勾勒輪廓結構變化之後,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摻少稍失砂類)染山石,樹木結構處。最後用淡花青類色渲染即成。
陶瓷界所說的“淺絳”,乃借用於國畫術語。其所指是指清中期或偏晚流行的壹種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繪制花紋,再染上淡赭和極少的水綠、草綠與淡藍等彩,經低溫燒成,使其瓷上紋飾與紙絹上之淺絳畫近似的壹種彩色瓷。不過,用於瓷器上的“淺絳”,其繪畫題材已經不象傳統粉彩那樣限於山水和花鳥;除山水、花鳥題材之外,還有人物、走獸、樓閣、遠近景等之類。淺絳彩瓷的畫藝師法於宋元以來,尤其是元代文人紙本或絹本畫;而追求的是施彩淺淡,畫意幽遠的藝術風格。
淺絳彩瓷的畫藝受到了元代黃公望以及董其昌、“四王”(即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及惲壽平的影響,其中以受元代黃公望、王蒙的淺絳山水的影響為最為明顯。
淺絳彩瓷畫不但仿摹淺絳山水畫的用色,還追求文人畫淡抹輕染的色調,不似以往的粉彩、五彩瓷那樣發色艷麗、濃重,而是淡雅、秀麗。20世紀70——80年代,國內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類瓷器,被統稱為“大路貨”。當時,各級博物館拒其於門外,民間收藏亦少之又少。“大路貨”終成“積壓貨”,文物店只得按類、按規格成百上千的以“統貨”低價外銷或內銷。經過20多年,“大路貨”終於日漸稀少。以至今日,當人們重新開始研究、收藏、欣賞淺絳彩瓷時,它早已因物稀而身價百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