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銀幣、紙幣、銅幣齊頭並進,嘉慶年間發行新銀幣,光緒年間鑄造更多金銀幣。洋務運動也影響了鑄幣業。光緒十三年(1887),兩廣總督張之洞委托英國公使在英國訂購全套造幣機,在廣東錢局首先鑄造了銀、銅幣。此後,各省紛紛效仿,購買外國的機械鑄造銀銅幣。包括廣東錢局在內的很多造幣機都是從英國倫敦著名的伯明翰造幣公司訂購的。隨著英國大工業的介入,銀幣也染上了西方的色彩。硬幣的正面可以看到滿漢文化的融合,而硬幣的背面則清晰地標註著西方文化的介入。
銀幣光緒元寶1898-1907發行,正常成色89%-90%。正面鑄銘文,上方鑄楷書“XX省造”或“造幣總廠”,下方幣值如“庫平、壹幣、四分、四分”,正中央直接念“光緒元寶”字樣,幣心為滿文。銀幣背面外環上方以小英文標準字體書寫“XX省制造”或“造幣總廠”字樣,下方為英文幣值,內環中央為盤龍圖,外觀精美,審美風格獨特。硬幣雖小,也能窺見社會文化。
另外,第二十枚光緒元寶時,正面是“光緒元寶”,外緣是滿文和戶名(或省名),下壹枚是造錢時。湖北省是中國銅幣的先驅。隨後的五十年間,銅幣被大量生產,總計數百億枚,大量留存至今。所以普通銅幣的價值並不高。與方孔銅幣相比,機制銅幣的鑄造更好,市場樂於使用,流通順暢。第二年,政府下令長江沿岸省份允許仿制鑄造。後來全國各地都開始鑄造銅錢。所以十個銅錢在不同地方鑄造,這是區別不同十個銅錢最明顯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