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大學的科學家在發表於《行星與空間科學》雜誌的研究論文中指出,隕石撞擊是更有說服力的解釋,可以解釋“火星藍莓”的形狀和成分。研究負責人阿努帕姆·米斯拉(Anupam Misra)在接受《國家地理》雜誌的約瑟夫·本寧頓·卡斯特羅(Joseph bennington Castro)采訪時說:“這些球體的物理特征沒有壹個符合凝固模型,但隕石理論可以解釋它們的所有特征。”來自夏威夷大學的科學家的研究論文重點關註這些火星赤鐵礦礦石的壹致性。絕大多數“火星藍莓”的直徑約為0.16英寸(約4毫米),通常小於0.24英寸(約6.2毫米)。米斯拉教授指出,“火星藍莓”的大小差異可以用隕石撞擊來解釋。研究人員發現,壹塊直徑為1.6英寸(約4厘米)的隕石可以產生1000個直徑為0.16英寸(約4毫米)的小球,這些小球分布在很廣的區域內。
然而,這些理論也是有爭議的。壹些科學家指出,這個理論沒有提到壹些關鍵因素。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地球物理學家蒂莫西·格洛格(Timothy Gloege)在接受《國家地理》采訪時表示:“雖然壹些物體在穿過火星大氣層時會融化,但這些球體並不是在壹些高溫事件中形成的。”Gloege指出,機遇號對“火星藍莓”的分析表明,這些小球是在低溫的過程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