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百年的中國國家圖書館前身是史靜圖書館,成立於1916年9月9日,正式接受國內出版物投稿,標誌著國家圖書館開始履行部分職能。梁啟超、蔡元培、李四光、魯迅等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參與了該館的規劃和主持。解放後更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國家圖書館。
目前國家圖書館是文化部直屬事業單位,購書經費由國家撥款。國家圖書館的文獻來源多種多樣:壹是出版單位投稿;第二,招標采購;第三,交換;第四,捐贈。特別是國外的外文出版物,不發貨,基本都是購買。國家圖書館是我國外文出版物館藏最多的單位,占全部館藏的近壹半。
中國國家圖書館是國家總圖書館、國家書目中心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履行國內外圖書文獻收藏和保護職責,指導和協調全國文獻保護工作;為中央和國家領導機關、社會團體和社會公眾提供文獻信息和參考服務;開展圖書館學理論和圖書館事業發展的研究,指導全國圖書館業務;履行相關文化交流職能,參加IFLA及相關國際組織,開展與國內外圖書館的交流與合作。
版本圖書館是新聞出版總署下屬的壹個單位,收藏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出版物。由於我國法制建設滯後,我國沒有圖書館法。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圖書館征集送審圖書的法律依據是新聞出版總署制定的壹部送審規定。因此,新聞出版總署建立了版本庫。
作為文化部下屬的國家圖書館,沒有有效的辦法要求新聞出版總署下屬的出版社及時、安全地報送其出版物,需要通過新聞出版總署獲取投稿。國家圖書館各類文獻的傳遞率遠遠不能滿足全傳遞的需求。
或許實行大部制後,國家圖書館可以和版本庫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