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隕石是某種石隕石降落過程中融化的液質冷卻後的產物,是壹種天然玻璃物質。由於外觀似黑曜巖,故又稱似黑曜巖。但兩者的成分、結構都不同。玻璃隕石外形有球狀、細長狀、啞鈴狀、液滴狀、鈕扣狀和不規則的塊狀等,表面為墨色,表層具拉長狀氣泡及大小不等的圓形氣泡,有的似如月球表面的環形山狀圖案,熔殼在陽光下閃耀著耀眼光芒,非常珍貴。隕石灼燒氣印密集,是隕石降落過程融化的液質冷卻後產物,被稱為天外貴客,具有很高科研、觀賞和考古價值。
玻璃隕石具有廣泛而限定的地理分布,分布在美國南部得克薩斯州和佐治亞州的玻璃隕石稱為北美群;分布在中歐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的莫爾達維河流域的玻璃隕石稱為莫爾達維石群;分布在象牙海岸的玻璃隕石稱為象牙海岸群;最大的壹個玻璃隕石群是澳大利亞-東南亞玻璃隕石群,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亞半島及我國的南部地區,分布面積約占地球陸地表面積的10%。
我國玻璃隕石最早發現於海南和雷州半島,其特點以及年齡與澳大利亞—東南亞玻璃隕石相似,可能是同期產生的。中國古代稱之為雷公墨。早在1000多年前,中國唐朝劉恂所著《嶺表錄異》壹書中就有玻璃隕石的記載:“雷州驟雨後,人於野中得石如黳石謂之雷公墨。”因玻璃隕石是在高空、高溫、高壓和高速下形成的,所以它有明顯的形成特證:內部高純度無雜質,通體布滿致密的小氣泡,外部有融殼,融殼上有流紋,外部和融殼下有時會產生大的氣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