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又稱佛郎、拂郎、發藍,是以礦物質的矽、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適當的比例混和,分別加入各種呈色的金屬氧化物,經焙燒磨碎制成粉末狀的彩料後,再依其琺瑯工藝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繪制於以金屬做胎的器體上,經烘燒而成為琺瑯制品。
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築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瑯”。
擴展資料:
景泰藍藝術起源於歐洲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島,現知最早的標準琺瑯器是出土於公元前13世紀墓葬的六枚邁錫尼金戒指。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到了清代景泰藍工藝獲得長足發展,清廷“造辦處”專設“琺瑯作”,專門制造宮廷景泰藍器皿,品類豐富,突破早期的瓶壺碗盤,擴大至家具層面,以其工藝的繁復,造型的精美,色彩的艷麗,成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燕京八絕之壹。
百度百科-琺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