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個古老的收藏品種,在火爆的藝術品市場中並不起眼,現今在很多人的收藏意識中,皆是“收藏=市場=增值”這樣的公式。魯迅生前便廣泛收集碑帖,好像從來未變成商品銷售,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珍貴拓本已難得壹見。市場中流通的大多數拓本壹般都是通過翻刻、填蠟、填墨等辦法制成的,上手須慎重。在嘉德、翰海公司的拍賣中,《李思訓碑》拍得拓片4400元,《爭座位帖》拓片6600元,《朝侯小子殘碑》7700元,《乙瑛碑》拓片13200元,《爨寶子碑》拓片16500元,單件成交較高的是《龍門二十品》,拍得11萬元。2003年,上海博物館斥巨資收購宋拓《淳化閣帖》價格不菲,只是個案存在,卻引發相當大的爭議。碑拓拍賣出現“黑馬”,翰海拍賣三國《王基殘碑》拓本以34.1萬元成交,上海嘉泰《戲魚堂法帖》得82.5萬元。相對於油畫和書畫來說,介入碑帖收藏的投資方太少,投資活力不明顯,主要以研究者和書畫家等為主。也許碑拓真的只是壹種收藏,壹種帶有深重文化情結的收藏,而不是最佳投資市場。
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真正學習鑒賞碑帖,成為許多收藏者的興趣, 從對碑帖的整體認識來說,鑒賞也是由表及裏,有各個不同的側面。首先 映入眼簾的是拓本的裝潢,各種舊拓本特別是古拓本,有不同時期的式 樣,因此,“經折裝”、“蝴蝶裝”、 “線裝”等都反映出材料和裱裝時代特征, 再是對拓本紙張和拓本具體的墨色和效 果,這則是對材料和技法的客觀分析了。
南宋以後,碑帖的制偽高手越來越從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 所以進壹步鑒別出書法的風格、用筆等,這就 成了鑒賞中的主要依據。再有鑒別碑帖的輔助依據, 即題簽、印鑒、題跋等這些文字,都能幫助我們鑒定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