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盛世收藏 - 碰鈴的歷史記載

碰鈴的歷史記載

《新唐書·驃傳》載:“鈴鈸四, 制如龜茲部,周圍三寸,貫以韋,擊磕應節。”唐宋以來,碰鈴在民間廣為流傳,多用於樂曲強拍處擊奏。明代萬歷元年(1573年)傳入雲南麗江。清代《皇朝禮器圖式》稱碰鈴為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用於清代凱歌樂。響銅或黃銅制成,外觀呈小鐘形,可算是鈸的變形。用硬模鑄造而成,有半球形和圓錐形兩種。通常鈴高4.5厘米~6厘米、鈴口直徑5.5厘米~7厘米,中空無舌,鈴頂隆起半球形作為固定點,稱作碗或帽,碗徑3厘米。藏族丁夏規格較大,鈴高6厘米~8厘米、鈴口直徑7厘米~8厘米。碗頂鉆有小孔,兩枚為壹副,用絲線繩或皮繩將兩鈴相連。響銅制作的碰鈴,音色清脆悅耳,發音延續時間較長;黃銅制作的碰鈴,音色明亮柔和,發音延續時間略短。

  • 上一篇:把筷子扔進酒瓶的遊戲技巧。
  • 下一篇:綠松石為什麽很多萬文綠松石戒指鑲嵌925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