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盛世收藏 - (四)科馬提巖

(四)科馬提巖

科馬提巖(komatiite)取名於南非特蘭斯瓦巴伯頓科馬提河(1969),後又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印度以及我國河北遵化、山東蒙陰、內蒙古赤峰等地先後發現,它們都發育於太古宙綠巖帶變質巖系中,因其經受變質作用而顯綠色,故又名鎂綠巖。它是壹種富鎂(w(MgO)>18%)的高溫巖漿結晶形成的超基性熔巖。玻基斑狀結構,枕狀構造,具冷凝的流動頂蓋,通常顯示發育良好的鬣刺結構(spinifex texture)——其特點是巖石中的橄欖石和輝石常呈細長的中空骸晶(內部中空被綠泥石、玻璃質充填),其邊部呈鋸齒狀彼此交生,狀似叢生的鬣刺草因而得名(照片4-7~10)。這種特征結構雖經強烈的變質作用而仍能保存下來。主要礦物為富鎂橄欖石(Fo85~94)和富鋁單斜輝石(w(Al2O3)6%~8%),其次為鉻尖晶石、鈦鐵礦和磁鐵礦等;基質多已脫玻化和綠泥石化。據其化學成分,將科馬提巖劃分為橄欖巖質(w(SiO2)<44%;w(MgO)>20%~40%)和玄武質(w(SiO2)=44%~56%,w(MgO)=9%~20%)科馬提巖。

  • 上一篇:1英語作文拿高分。
  • 下一篇:世界上最珍貴的五種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