鈸,古稱銅鈸、銅盤,民間稱鑔。打擊樂器。碰奏體鳴樂器的壹種。中國、外國樂隊中都使用。中國古代把銅鈸、銅鐃或銅盤、鑔等,統稱為鐃鈸。
辭海說:“鈸”(音勃?bo)古稱銅鈸、銅盤。擊樂器、銅制園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狀,其徑約全徑的1/2。以兩片為壹對,相擊
發聲。初流行於西域、南北朝時傳至內地。唐代十部樂中有七部用鈸。後被廣泛采用於民間歌舞、戲曲、吹打樂、鑼鼓樂中。並形成大小不同
的多種形制,以及“鐃、鑔、小鑔”等各種有變體。也就是說:文獻記載鈸是南北朝時才鑄制。但此付青銅鈸是東山文化漢墓出土的。它比辭
海鈸條綱目的記載是西域傳入的早了四五百年。該鈸全徑:24.5厘米,企邊半球經:7厘米,半球企邊高:3厘米。半球企邊腳沿坡狀微斜向外
伸延、至鈸邊略為彈起。企邊半球頂的中央鉆有壹小孔,作為穿系飄帶使用。《中國青銅打擊樂器》記載:國內發現青銅鈸最早是宋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