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民國劇裏,“黃花魚”這句臺詞出現的頻率很高。每當發生戰爭,大門的有錢人不是帶著大量的錢逃走,而是帶著足量的“黃魚”。這個黃魚的基本意思大家都知道,就是金條。在任何朝代任何年份都是硬通貨。畢竟錢真的是紙。壹旦發生戰爭,就沒有實用價值了。只有這種真金白銀才是有價值的商品。
以民國時期北平(今北京)的房產為例。1924年,我們熟悉的魯迅先生看中了北平的壹處四合院,以800元的價格從房東手裏賣了出去。當時的兌換大概是壹兩黃金兌30銀元。
也就是說,重新裝修三個大黃魚包就夠了,黃金不要太值錢!家裏有壹條10的大黃魚,現在是千萬富翁了。
當我們看電視時,我們經常看到“大小黃魚”。是的,當時有壹兩、兩三、五十二種金條,但當時最流行的金條規格主要是“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指的是121金條,壹般都是比較有錢的人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