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吳棟大帝孫權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鑄,面上鐫刻“五百泉”字樣,面背內外皆寬。有回款,形狀大小不壹。臉譜不同於辛莽大全,春字是豎的,連續的。壹般直徑2.9厘米,最大的重12克。之後鑄造重量更輕。此外,還有“大全2000”和“大全5000”。
太陽升起後,公元236年春,吳國鑄造“大全五百”,重12銖,相當於當時的500銖。這枚硬幣比王莽的“大全50”輕多了。後來吳國先後鑄“大泉為千”、“大泉為二千”、“大泉為五千”。硬幣面額越大,價格越貴,百姓深受其害,紛紛起來反對和抵制大鈔的使用。孫武在赤武九年(公元246年)不得不收回大量錢財。其實這個“大春500”的錢只流通了10年,就“消失”了。
大全500常見於吳棟幣,目前市場價在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