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可以刻壹些字做紀念品,也可以刻章。西泠印社,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創建,吳昌碩為第壹任社長。
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國際性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團體,有“天下第壹名社”之譽。
擴展資料:
社址坐落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區孤山南麓,東至白堤,西近西泠橋,北鄰裏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積7090平方米,建築面積1750平方米。
印社建築雖然沒有傳統的縱橫格局,但亭臺樓閣皆因山勢高低而錯落有致,壹層疊壹層,井然有序,堪稱江南園林之佳作。 主要建築有柏堂、竹閣、仰賢亭、還樸精廬等,均掛匾披聯,室外摩崖鑿石林立,名人墨跡觸目可見。內建中國印學博物館,收藏歷代字畫、印章多達六千余件。
1961年,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認定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國家批準為正式出版單位。1999年,由西泠印社籌建的中國印學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2001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由西泠印社領銜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泠印社是中國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國性印學社團,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以篆刻書畫創作的卓越成就和豐富的藝術收藏享譽海內外,被譽為“印學研究中心”、“天下第壹名社”。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等四人在孤山數峰閣旁買地築室,創立印社。時值清末,金石研究和發展正處於鼎盛時期。眾多的金石名家,有誌於弘揚和發展國粹,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輔之、葉為銘、吳隱等人相聚西湖,研討印學。
於是結社於孤山南麓西泠橋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當時清朝杭州府與錢塘縣均以官府批文登記備案。在印社初創的十年,四位創始人團結同仁,集資、規劃,“買山立社”,先後建造了“仰賢亭”等九處園林建築,印社初具規模。
1913年,舉行了建社十周年紀念大會,正式定名西泠印社,修啟(西泠印社成立啟)立約(西泠印社社約),發展社員,公推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印社經過十年的建設,初具規模,並開展了集會、展覽、收藏、出版等壹系列活動。
盛名之下,精英雲集,李叔同、黃賓虹、馬壹浮、豐子愷、吳湖帆、商承祚等均為西泠印社社員,楊守敬、盛宣懷、康有為等為贊助社員。
此後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發展,聲望日隆,逐步確立了海內金石書畫重鎮的地位。受西泠印社影響,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長尾甲也來中國進行交流並加入印社。
河井荃廬、長尾甲等海外社員把源自中華的金石篆刻藝術帶回國內,在日本、韓國創立了全國性的篆刻創作與研究團體。西泠印社促成、推動了周邊漢字文化圈內篆刻創作與研究的產生、發展和繁榮。
1921年,印社同仁募贖“漢三老諱字忌日碑”,演義了壹出愛國主義的壯舉。1923年,西泠印社舉行了建社二十周年紀念活動,“羅列金石家書畫千余幅於社,張掛四壁,壹時文采風流,聲聞遠布”。
此時,印社的園林建設全部完畢。社內環境幽雅,風景秀麗,樓臺亭閣建築精美,摩崖石刻星羅棋布,成為西湖園林的精華之處。
百度百科-西泠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