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記憶中的鏟碗匠

記憶中的鏟碗匠

“鏟碗,有碗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古城鎮江的壹些街巷村頭,不時能聽到這樣的喊叫聲,聲音嘹亮,帶著濃重的江南方言。鏟碗匠通常戴著草帽,腰間圍著圍裙,拿著鏟碗走街串巷招攬生意。

鏟子的扁擔實際上是兩個帶三個抽屜的箱子。盒子不到半米高,半米長,20多厘米寬。三個抽屜裏放滿了鏟碗的各種工具和材料,如鉆具、鑿子、夾子、銅錘、鑿子、鑷子、銼刀、繩索、石膏、釉料等。這些工具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小巧精致。兩個箱子配有吊梁,吊梁之間用繩套和扁擔連接,扁擔壹端掛壹個小板凳。

瓷雕是壹種古老的民間工藝。這是壹種修復破碎的日用瓷器的技術,如碗、碟、盤、茶壺、茶杯、花瓶、撣子等。,用像訂書釘壹樣的金屬“鏟釘”。修復後瓷器修復如初,不漏水。因此,人們習慣把從事這種手藝的工匠稱為“鏟碗匠”和“碗匠”。

據說鏟碗匠的工作和清朝的八旗子弟有關。當年京城八旗子弟喜歡賞花玩瓷藏玉。有壹次家裏珍貴的茶壺不小心裂了,他們找人來修。修理者別出心裁,利用裂縫的方向,用金、銀、銅鏟釘了壹顆梅花或幾顆桃花。稍微打磨了壹下,就修好了。民國時期,皮匠業產生,逐漸走向民間並傳播到江南,很快達到頂峰,上升為壹門手工藝藝術。

據老人們說,在舊社會,鎮江的老百姓很窮,尤其是東鄉、南鄉的農民,生活非常節儉。壹般人常用粗糙的“三橫碗”、“橫花碗”,質量稍好的瓷盤或瓷碗壹兩個就被視為珍品。不小心摔壞了又舍不得扔,就要鏟子補上。那時候鏟碗還不貴。壹個修補釘好的瓷碗,很多人用了幾十年,有的甚至會流傳幾代。

“活”也分厚薄。“精工”主要包括碗、盤、碟、茶壺、蓋、花瓶、撣子等細瓷;“粗工”是指陶罐、陶罐、花盆、壇子等粗糙的零件。以前,在通榆、恒美、滿順、恒大、裕和巷等市內五條街附近的幾個大醬園裏,經常會有鏟工工匠,他們幹著粗活,修理用來腌制鹹菜的陶罐、壇子。

壹個做精細工作的鏟碗匠通常帶著鏟子在城市和鄉村旅行。壹旦接到活,他就把鏟子放在村頭的屋檐下或者樹下的陰涼處,把小板凳拿下來,坐穩,拉開抽屜,拿出工具,用圍裙擦手,開始鏟碗。

首先,把打碎的碗碎片拼在壹起,做成壹個完整的碗,用細繩綁好。然後,用金剛鉆在破碗外壁的裂縫兩側打相應的洞,但不能穿透。然後,用小錘子將銅鏟(俗稱螞蟥)的兩個頭緊緊嵌入相應的孔中,將碎碗上的裂縫鉚住。這種工藝很精致。“鉆瓷眼”的金剛鉆,是壹種特殊的微型銅鉆,小巧玲瓏,長約壹尺,以拉弓弦為動力。鉆頭頂部裝有鉆石鉆。由於瓷磚上的釉面堅硬光滑,稍有不慎或者工藝不到位,鉆頭要麽滑掉,要麽鉆不進去。所謂“沒有金剛鉆,我們做不了瓷器”就是這個道理。

打孔的大小和深度應小於水蛭兩個頭的大小和長度,與碎碗紋理對應的孔距與水蛭長度壹致。否則水蛭跟小孔貼不緊,不僅補不牢,還會漏水。最後用小銅錘敲擊水蛭兩端。擊打時,用巧力,不重不重不重,用平衡力。如果用力過重,碗會碎,但如果用力過輕,螞蟥就塞不進孔裏了。打了補丁的水蛭就像躺在碗裏的蜈蚣。最後裂縫抹上釉泥,碗內壁無修補跡象。灌滿水後不漏不滲,可以面對面接受。

除了鏟碎碗,小爐匠還有壹項絕活,就是在碗底燙印人物。以前老百姓家裏碗的數量有限。有壹次辦喜事,辦喪事,辦酒席,自己的碗盤子不夠,都是向鄰居借的。為了防止碗和盤子混淆,通常會在每個碗或杯盤的底部刻上家庭成員的名字,這項工作由鏟碗匠完成。這個工具是壹個鋼鑿子,有壹個尖頭和壹個小錘子。鑿子用錘子仔細敲擊,不壹會兒就鑿出壹個字來。雖然鑿字不需要太大力氣,但也需要別出心裁,防止碗因為用力過猛而被鑿壞。輪廓分明的字體需要整潔美觀,優雅的人需要。所以鏟碗師傅通常是有壹定文化背景的。

小時候,壹旦有人在巷子裏鏟碗或者刻字,孩子就會被鏟子圍住。壹邊看鏟碗匠精湛的修補技藝,壹邊會跟鏟碗師傅學習在碗底刻的字。別找點樂子。

時光飛逝,歲月流逝。現在商場超市的碗種類很多,錢也不貴,不用化妝碗也會有用。碗修補匠越來越少了。這個古老的職業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成為了壹段難忘的記憶,除了偶爾用在文物修復上。

  • 上一篇:怎樣才能長期保存米飯?
  • 下一篇:調查報告的撰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