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套人民幣的收藏中素有被專家稱為“十二珍品”的“伍元水牛圖”、“貳拾元打場圖”、“壹佰元帆船圖”、“伍佰元瞻德城圖”、“壹仟元馬飲水圖”、“伍仟元牧羊圖”、“伍仟元渭河橋圖”、“伍仟元蒙古包圖”、“壹萬元駱駝隊圖”、“壹萬元牧馬圖”、“伍萬元新華門圖”、“伍萬元收割機圖”。但是經這幾年的收集實踐證明,其中高品位的六張蒙維文版紙幣最難收集,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首先,這六張流通券是在第壹套人民幣印制後期,僅限在少數民族地區發行的。1951年3月20日中華人民***和國政務院發布統壹關內外幣制命令。當年4月1日起收回東北銀行和內蒙古人民銀行的流通券,5月1日發行蒙文的人民幣“伍千元蒙古包”、“壹萬元牧馬”兩種;同年11月1日在新疆省發行維文版的“伍佰元瞻德城”、“壹仟元馬飲水”、“伍仟元牧羊”和“壹萬元駱駝隊”四種,限期收回新疆省銀元券。其次是發行量少,留存量更為稀少。例如上海印鈔廠從1949年5月到1954年***承印過第壹套人民幣第壹套人民幣中的8種面額,11個品種。其中該廠1951年承印的維文版“壹萬元駱駝隊”是采用挪威道林紙使用雙面膠版印刷工藝,印制數量較其它品種少的多。另外從藏家收集到的蒙文版“壹萬元牧馬”,其號碼字軌均為《ⅠⅡⅢ》壹種,號碼位數是七位,但其高位數最大是“2”,可見最多發行量不到300萬。鑒於這六張蒙維文版鈔券是在解放初期內蒙、新疆地區發行,當時該地區經濟落後局面還未能恢復,人民生活十分艱苦,很少有人有能力將其完整留存。而後1955年國家實行幣制改革,發行了第二套人民幣,又限期將第壹套人民幣兌換交回國庫銷毀,再加上近五十年的歲月流失和“文化革命動亂”時期的毀壞,在民間留下的就十分稀少了,即使發現,大多也是品相極差。至使部分人民幣收藏者只得用銀行存檔的樣票集存。
第壹套人民幣紙幣60種中稀缺程度排位前三名的當屬蒙文版“壹萬元牧馬圖”、“伍仟元蒙古包圖”和維文版“伍佰元瞻德城圖”三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