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西遊記的人都會記得孫悟空的“鎮海之寶”——金箍棒的故事。孫悟空的金箍棒由金、銀、銅、鐵制成。它很強大,可以降伏惡魔。“鎮海寶藏”的故事純粹是壹個美麗的神話,但它反映了古代人的願望和幻想。現在,神話變成了現實,真正的海底“鎮海之寶”——錳結核被發現並開始大規模采集。19年70年代,英國深海考察船“挑戰”全球大洋調查,首次在深海海底發現錳結核。歷經100多年,太平洋海域不斷發現大量錳結核,總儲量估計達到3萬億噸。錳結核,也叫錳塊,顏色多為暗褐色到褐色的球形,小的像豌豆,大的像土豆。切開後,它們被層層包裹,很像洋蔥,平鋪在海底,就像鋪好路的鵝卵石。據初步調查,每平方米海底約有60公斤錳結核。錳結核50%以上是氧化鐵和氧化錳,還含有鎳、銅、鈷、鉬等20多種元素。就太平洋海底的儲量而言,這個錳結核含錳4000億噸,鎳654.38+06.4億噸,銅88億噸,鈷58億噸,其金屬資源相當於陸地總儲量的幾百倍甚至幾千倍。按照目前世界金屬消費水平,銅可以供應600年,鎳15000年,錳24000年,鈷130000年,這是壹筆巨大的財富!而且這種結核增長很快,每年以654.38+00萬噸的速度積累。因此,錳結核將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的“自生礦物”。錳結核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估計地球有50億年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它在不斷變化。通過地殼內巖漿和熱液的活動,以及地殼表面的剝蝕、搬運和沈積作用,形成了各種礦床。雨水的侵蝕使壹些溶解在地面的礦物質流入大海。海水中的錳和鐵本來就是飽和的。由於這種河流夾帶,這兩種元素的含量不斷增加,造成過飽和沈澱,最初沈澱為膠狀含水氧化物。在沈澱過程中,銅、鈷等物質以多種方式被吸附,想形成巖石碎屑、海洋生物遺骸等結核。沈入海底後,它們隨著底流滾動,像滾雪球壹樣,越滾越大,形成大小不壹的錳結核。
錳結核廣泛分布於水深2000-6000m的世界海洋表層,水深4000-6000m的海底生成的錳結核質量最好。錳結核的總儲量估計超過3萬億噸。其中北太平洋分布面積最廣,占儲量的壹半以上,約1700億噸。錳結核集中的地方,每平方米有100多公斤,簡直壹個個鋪滿海底。
錳結核,又稱多金屬結核、錳結核、錳結核、錳結核等。是鐵和錳的氧化物的集合體,它們的顏色通常是黑色和棕黑色。錳的結合形式有多種,如球形、橢圓形、土豆狀、葡萄狀、扁平狀、渣狀等。錳結核的大小也千差萬別,從幾微米到幾十厘米不等,最大的重達幾十公斤。
錳結核不僅儲量巨大,而且。它將繼續增長。生長速度因時因地而異,平均長度為每千年1 mm。以此計算,全球錳結核每年增加10萬噸。錳結核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多金屬礦產資源。
其物質來源大致在四個方面:壹是來自陸地、大陸或島嶼的巖石風化後釋放出鐵、錳等元素,壹部分被洋流帶到海洋中沈澱;二是火山噴發產生的大量氣體與海水相互作用時,壹定量的鐵和錳從熔巖中被脫除,使海水中的錳和鐵越來越富集;第三,從生物來說,浮遊生物富含微量金屬。他們死後,屍體分解,金屬元素進入海水。第四,它來自宇宙。相關數據顯示,宇宙每年向地球掉落2000-5000噸宇宙塵埃。它們富含金屬元素,分解後進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