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課堂上是否應該有“去聲”

課堂上是否應該有“去聲”

去年,上海市的全國名師戴建榮老師在西安呈現了壹堂別致的古詩課——《江雪》。以古詩“吟唱”教學為法,讓人耳目壹新。在教孩子們吟唱時,對於詩中的壹句、二句和四句的“絕”、“滅、“雪”等字,戴老師並未用課本中標註的音來讀,而是采用已經消失在普通話中的古老的聲調——“入聲”。

入聲是古漢語的四聲之壹,古老的這四個聲調分別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簡稱:平上去入),經過千百年語音的演變,到近現代變成我們現在課堂上常見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簡稱:陰陽上去)。“平上去入”這四個聲調變成“陰陽上去”這四個聲調,主要遵循的就是“平分陰陽”、“入派三聲”這樣的規律,平聲分成了陰平和陽平,入聲聲調消失,全部歸入平聲、上聲、去聲這三個聲調中。

入聲字,發音短促,就像是喉嚨給阻塞了壹下,入聲字由三種不同的塞音韻尾[p]、[t]、[k]構成。入聲字讀音短促,壹發即收,韻尾[p]的音類似於英語stop最後的字母p的發音。

明朝真空和尚《玉鑰匙歌訣》中說,平聲平道莫低昂(音最長,而且高起高收) 上聲高呼猛烈強(開口讀時用力,低起高收) ,去聲分明哀遠道(聲音高低適中) ,入聲短促急收藏(壹發即收)。古詩講求平、仄,?平是平整平直,仄彎曲曲折,平聲是平,上聲、去聲、入聲是仄聲。古詩中聲調就由平仄組成的,平仄交錯在壹起,就能形成聲調抑揚頓挫的變化。平聲、上聲、去聲三聲做韻尾可以長短舒展,入聲發音急促而不能舒展。

《江雪》這首詩是柳宗元被貶柳州所作,這首詩充分表現了柳宗元當時的孤獨、寂寞、寂寥的心情。“絕”、“滅、“雪”這三個韻腳,要是仍用課本上的音調來讀,音調拉長上揚,韻尾丟失,要是用入聲來讀,音調低降短促,可以充分體現出詩人此時的心情和心境。

現在的普通話裏已經沒有入聲聲調,南方方言裏,尤其是粵語、閩南語等仍然保留了很多入聲發音,不過北方方言裏還有入聲零星的存在,我們的陜西話中,歇息的“歇”,廁所的“廁”用最土的陜西話讀,仍能讀出幾分去聲韻味,我的班裏學生有老家陜北的,福建的,河南,山西的,每次學古詩,背誦古詩,我都喜歡讓這些孩子們用自己家鄉的方言讀壹讀,壹是讓孩子用鄉音感受詩歌的情感,二是順便聽聽用這些方言讀詩能不能讀出入聲字來。

詩詞的誦讀,在課堂上是必不可少的,學生讀了詩,才能知曉字的音,知道字的音才能明白詩句的含義,但是要是真正知道了字的發音長短和緩急,更能讀出詩歌的韻味和意境。學生弄清楚了“平上去入”、“陰陽上去”和“平仄”,不僅有了知識,還有了文化,但是要是讀出了入聲,讀出了長短和緩急,讀出了韻味,同時恐怕也就讀丟了考試的分數,作為老師,我們在文化和分數之間,該如何取舍呢?

  • 上一篇:請幫我鑒定壹下。這是瑞香科嗎?謝謝妳。瑞香科會沈在水裏嗎?
  • 下一篇:早上十點四十五分是什麽時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