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性自由隨性,豪邁不羈,這樣的性格做官不夠圓滑,遲早會被趕出官場。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之後大喜,令他供奉翰林,起草文書陪伴在唐玄宗左右。李白除了寫詩之外,還會觀察唐玄宗身邊的人。
他發現唐身邊圍繞著很多宦官外戚,內心不禁哀傷起來,寫了《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達想要告老還鄉的願望,正好唐玄宗也膩了他的詩文,721年,就給他賜金放還。
744年,李白被賜金放還之後很多年在洛陽遇見了同樣躊躇滿誌的杜甫,兩人有同樣的遭遇壹拍即合,成為了好朋友,相約秋天在梁宋再見面。秋天壹到,李白杜甫都準時到了梁宋還見到了詩人高適。
李白想起了王屋山的老朋友司馬承禎就帶著杜甫和高適去見司馬承禎,結果到了之後才知道司馬承禎已經去世好多年,李白想起和老友的種種回憶,揮筆寫下了《上陽臺帖》:?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上陽臺帖》是李白留存至今的唯壹真跡,全文25字,著16個字是主要部分。
《上陽臺帖》問世以來,被多個收藏家收藏,1911年被退位的溥儀帶出宮外,私自將他售賣,壹度在民間不知蹤影。1937年春,張伯駒在郭葆昌家中發現。張伯駒收藏的數量多又多是不惜耗盡家財買來的稀世珍品,所以他被稱為?天下民間收藏第壹人?。他最開始是因為愛好搞收藏,後來看中國的文物都在戰爭中流失海外,感到心痛不已,改為以保護文物為目的搞收藏。
郭葆昌,河北古瓷學家,曾是壹個古玩店的學徒,學過壹些古玩鑒賞之後,成為了古玩屆的名人,結識到很多民國愛好收藏的達官貴人,他在袁克文的介紹下認識了他的父親袁世凱。1913年,袁世凱來到天壇祭祀,可身上的十二章袞服出賣了他欲將稱帝的心。
郭葆昌為了迎合袁世凱的心提出燒制景德鎮瓷器送給外國使者,郭葆昌精通於鑒賞瓷器,壹件瓷器燒不好,他就砸碎在地上,燒出來的4萬只無人不贊賞,但郭葆昌燒這些瓷器足足花華了140萬大洋!
郭葆昌在收藏界的名聲和張伯駒齊名,郭葆昌開口要20萬大洋才能把《上陽臺帖》賣給張伯駒。那時候壹家四合院的價格最多130大洋,20萬相當於1530套四合院,張伯駒無法壹時拿出20萬,先付了6萬大洋以示誠意,相當於461間四合院。後來因為七七事變突然爆發,張伯駒還沒來得及付郭葆昌剩下的尾款,就拿到了《上陽臺帖》。
日本人知道張伯駒家裏有《上陽臺帖》等珍貴的中國字畫,想要他交出來,為此關了他8個月大牢和動刑,可張伯駒咬死牙關誓死不交。然而新中國成之後,他那些視若珍寶的文物全都免費交給國家,包括《上陽臺帖》,現在張伯駒交的那些文物藏於故宮博物院。國家曾說要獎勵他20萬,他擺擺手拒絕了,對於他來說文物在自己國家最重要,錢財什麽的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