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紅,壹個稀有的瓷器品種,壹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以其出眾的大氣成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貴族。釉下紅最大的特點就是難燒制,成品率極低。它以銅為著色劑,直接在白胎上繪制各種圖案和紋飾,並在其上施壹層釉。銅在高溫還原焰中發出紅色,故稱“釉下紅”。釉下彩紅瓷是元代創制和燒制的,但數量很少,很少見。原因是銅離子對溫度極其敏感,不能在窯中加熱,呈黑紅色或灰紅色;銅離子受熱後會揮發,逸出釉層,呈現出獨特的潮紅或幹脆褪色現象,花紋不連貫。當時窯溫很難控制。只靠對比堆師傅的經驗和拍出來的火照,無法大規模制作。而且元人還是白的,漢人還是紅的,民族認同感也不同,所以釉下紅的產量很少。但到了明朝洪武年間,釉裏紅瓷有了很大的發展,從實物遺存的數量上甚至超過了青花瓷。洪武早期的產品多為黑紅色,不夠鮮艷,甚至有的被燒成“釉中黑”,未碎未埋。即便如此,這種品種還是貫穿洪武王朝,壹直堅持。中後期多為純紅。風格簡約厚重,造型巨大,裝飾飽滿,氣勢驚人。充分展現了明朝開國君王的胸懷和氣度。中國自古就有“世上有好人,下必有好報”的傳統。技術進步往往是靠人力推動的,人力往往是以皇帝的好惡和意誌為轉移的,這在歷史上也很常見。為什麽明代的瓷器精致美觀?嘉靖、萬歷年間的彩瓷,富貴溫潤?清朝雍正年間的瓷器是否精美典雅?乾隆朝復雜美好嗎?這些都和皇帝的愛好和欣賞角度有直接關系。朱元璋是紅巾軍的領袖。在字典裏,“朱”這個字只有兩個意思:壹個是姓,壹個是紅顏色。朱是紅的,紅的是朱。明朝是朱家的天下。難怪釉下紅的燒制屢屢受挫,但卻貫穿了洪武皇帝,甚至遠銷亞洲、非洲、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宣德時期的釉下紅瓷也相當成功,擺脫了元末黑、紅、粉的暗色調。而且宣德很好地掌握了銅紅釉的燒制技術,花紋清晰,色彩鮮艷,被稱為“寶石紅”。宣德的釉下紅很少代代相傳,胎體細膩,釉色潔白。再加上鮮艷的釉下紅,達到了極高的釉下紅工藝水平。而且出現了白釉填紅釉的新技法,紅釉壹直略高於白釉,這是宣德釉中紅的壹個特點。由於高溫銅紅釉燒制難度很大,後世的仿制達到了宣德釉下紅的水平,只有清朝雍正,創造性地燒制出了“青花釉下紅”。“青花釉裏紅”是在青花和釉裏紅燒制的基礎上制成的。這種以氧化鈷為著色劑的青花料和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釉下紅料所繪的釉下彩綜合裝飾,具有青花青綠、雍容華貴的特點,釉裏紅瑰麗恬靜,嫵媚而不浮躁,溫潤而含蓄。兩者的優點有機結合,既優雅又華麗,形成了綠與紅、冷與暖、動與靜的美學特征。這種在壹個物體上同時用銅和鈷作畫的過程可謂精彩紛呈,也是價值非凡。
雍正時期是當之無愧的釉裏紅和青花釉裏紅技術最成功的歷史時期。青花是鈷,釉紅是銅。兩者對燒制氣氛的要求明顯不壹致,但雍正青花釉裏紅把兩者都燒得非常鮮艷,足見當時工藝之嫻熟。雲龍紋或海龍紋是最常見、最有價值的青花釉下紅紋。它用藍白兩色畫出雲彩和翻騰的海水,用銅紅兩色畫出飛龍,真是相得益彰。雍正時期青花與釉下紅的結合堪稱完美,既吸收了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雲龍紋和海水龍紋各自的題材,又創造了海水雲龍紋。這種紋樣超越了明代的紋樣取向,將器物的裝飾紋樣提升到繪畫的高度。它以青花表現瓶底海水和器物腹部的雲朵,色彩或濃或淡,十分鮮艷;釉中紅以壹種輕描淡寫的手法表現了紅龍在洶湧的海面上翻滾,形象極其生動。青花發色時不時還暈暈乎乎的,是明代宣德青花仿品的色相。
耿先生認為,這種青花顏色中含有類似宣德青花的褐點,是人工重印,浮於釉中。雍正時期,釉裏紅工藝得到充分發展,工藝技術達到了中國制瓷的最高水平。畫風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康熙年間的粗獷,講究豐富濃烈的色彩,從刻板的刺激到裝飾性的畫面,到淡雅的色彩,柔和的色彩。釉中紅可以像青花壹樣自由運用,表達如畫的內容。乾隆年間,青花釉中的紅龍紋大相徑庭。此時的海水雲龍紋和海水紋仍排列在瓶底,但沒有紅釉龍穿雲而行,雲大量蓋身的特點,這是乾隆和雍正最大的區別。乾隆青花釉下紅的特點是:青花色彩豐富,釉下紅淡雅,紅色中常見青苔斑點,裝飾所繪綠葉紅花逼真。乾隆以後,中國瓷器燒制最輝煌的時代消逝了。嘉慶初期,乾隆以皇帝上級的身份來朝,壹切與乾隆時期無異。到乾隆去世,進入清中葉,嘉慶皇帝提倡節儉,官窯生產也在萎縮。青花釉中紅色的數量開始減少,工藝開始下降,胎體變厚,釉汁變稀,釉中紅色變深。和世間萬物壹樣的命運,曾經輝煌的瓷器品種不可避免的走向沒落。
上一篇:美女嫉妒泰劇《姐姐》的結局。下一篇:阿裏騰訊京東等巨頭搶先認購,知乎內容價值被長期看好,知乎盈利模式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