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
張大千
徐偉
潘天壽
李可染
八大山人
吳道子
黃賓虹
林風眠
石濤
靳尚誼
韓中
劉曉東
陳昭
張邦興
張濟平
馬剛
龍·李由
傅抱石(1904-1965,原名芮林,江西新余人,出身貧寒。少年時,他酷愛繪畫、書法和篆刻。他對石濤的畫風和畫論特別著迷,因此被封為“抱石齋大師”。作品有《江山如此多嬌》、《仿苦瓜山水》、《瀟瀟暮雨》等。
潘天壽(1898-1971)出生於浙江省寧海縣。作品有《嶽梅圖》、《映日圖》等。
徐渭(1521-1593)祖籍天池山,後為浙江殷珊人。我壹直覺得他像中國的梵高,他的畫獨立自由。更奇特的是他的經歷。中國古代文學視野中有《徐文長傳》。或者伊萊把他的耳朵削尖,深入壹寸,但他不會死。“作品《墨葡萄》和《荷花蟹》現藏故宮博物院。《墨葡萄》圖中有詩“筆底明珠無處賣,卻投野藤。"
許·
孫遜
高天雄
五位著名畫家的經典代表作
張大千的《竹溪六義》
《竹溪劉壹圖》是張大千於1939年(41歲)所作。這幅作品是張大千在青城山居住期間,利用業余時間專門創作的作品。屏幕上除了必須出現的“六逃”,還有壹個侍候硯臺的少年,壹個* * *七人。相比於經常看到的壹兩個人物的繪制,這個作品要復雜得多,也要花大得多的力氣,因為畫面上的這些人物要分別講解,周圍的環境、竹林背景、溪流反射帶都需要關聯起來,互相照顧。這幅作品是張大千的代表作,收藏記錄良好。
林風眠作品《顏路》
林風眠的作品總是彌漫著恬靜的詩意和淡雅的色彩。它不僅具有時代的外觀,而且富有裝飾性和感染力。本次秋拍的入選作品如《漁舟》、《垂釣》、《漁圖》、《鷺燕》、《蘭》等,都是以橫的方式構圖,表現出畫家壹貫的風格,同時也給作品蒙上了壹層孤獨憂郁的薄霧。比如《捕魚》,林風眠用平原畫法畫江南風光,用水墨的變化營造冷漠與孤獨。近景漁船上的漁父背景和站在水邊的漁鷹面對著遠處的陰霾和遠山,是孤獨的象征,蘊含著復雜而豐富的業務線。這是林風眠最喜歡的繪畫主題,他不厭其煩地反復表達這個主題;《京劇人物》是林風眠探索形式化的代表作。為了表現他對立體的偏愛,他巧妙地利用戲曲人物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審美情趣。其造型借鑒了舞臺形象的五官,並加以簡化。它用平面切割、符號以及直線、孤立線和冷暖色的對比描繪出強烈的戲劇性場面。林風眠對力與美、善與惡、歷史與現實的感受都包含在畫面中。
黃州的豐收圖。
黃舟的作品習慣於描寫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以濃郁的生活氣息、歡樂的氣氛和詩意的情懷著稱。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他創造了壹種以歡樂為主導的繪畫美學。此次拍攝的《角馬圖》正是這樣壹幅具有代表性的佳作:用墨線近距離繪制黑馬的結構和輪廓,再施以濃墨,使其更加飽滿、傳神,紅衣女騎手與之形成和諧的對比,更加生動、沈穩;白馬和藍女騎手,在簡潔的線條和對手相映成趣。整幅作品以線與墨相結合,相得益彰。造型充滿活力,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應該說這是最能體現黃州藝術水平和高度的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豐收圖》是黃舟於1,0957年8月(發表在當時的《解放軍畫報》上)所寫的作品,圖為123*245cm。有33個角色和23匹馬,驢和牛。此外,汽車、磨床、農具、成堆的玉米,在如此豐富的畫面中,輕重緩急分明,密度等級分明,令人嘆為觀止,展現了黃舟的整體能力、高超的造型技巧、嫻熟的筆墨技巧和深刻的人生閱歷。
錢松巖的天安門廣場頌歌
錢松巖的《天安門廣場頌》、《戀秋亭》、《毛主席詩詞》等15幅重要畫作,是錢松巖先生長女、已故北京畫院畫家錢子俊家中的珍品。作為錢松巖政治題材的代表作,《天安門廣場頌》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畫中場景極為宏大深遠,描寫細膩;當妳觀看時,妳會發現天安門廣場缺少畫龍點睛的主席肖像。王先生的後代告訴我們,錢松巖是出於對毛主席的崇敬和熱愛。他怕自己畫不好,畫得不像毛主席像,所以想試著把毛澤東的肖像貼在《毛主席語錄》裏。但經過反復實驗,確認這種方式確實很難保持畫面的統壹和諧,最終照片被取了下來。值得註意的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由於領袖畫像問題難以解決,錢老再也不敢涉及這個題材,足以說明《天安門廣場頌》的豐富和珍貴。
李可染漓江風景圖
“漓江系列”是李可染山水畫的經典系列之壹。漓江風光122.1米高,69.3米寬。整體布局讓人想起中國的戲曲舞臺,視野自由流動,不受戲曲框架舞臺“三面墻”的限制。山峰的排列有起伏,有掙紮,有退讓,類似於“跑馬戲”。回環的水勢和散落的風帆相互呼應。“期待眼睛的美”和“看著眼睛”喚起觀者的詩意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