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制模
三、成型
成型就是用幹燥的石膏模,將制備好的坯料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制成所需要的坯件,目前德化產區常用的成型法有可塑成型、註漿成型、幹壓成型和等靜壓成型四種方法。
四、幹燥
五、施釉
施釉,德化俗稱“上釉”、“蘸釉”。有生坯施釉法和素坯施釉法兩種,根據不同產品及坯件大小、厚薄和釉料性能,采用浸釉、澆釉、刷釉、噴釉。
六、裝燒
裝燒是制瓷工藝中壹道很關鍵的工序。經過成型、上釉後的半成品,只有在高溫的作用下,發生壹系列物理化學反應,最後顯氣孔率接近於零,才能達到完全致密程度的瓷化現象,稱之為“燒結”。這個過程稱之為“裝燒”。
七、裝飾
德化陶瓷裝飾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有印紋陶;魏晉時代有青釉陶;唐、宋、元時代有篾劃、印花、刻花;明、清時代有浮雕、通花、青花、貼花;民國時期有古彩、新彩;以至當代的噴花和藝術釉等,制工精細,色彩艷麗,具有樸實豪放的特點。
八、包裝
作為壹種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特殊的商品,陶瓷藝國對人類文明做出的重大貢獻,同時也對我國的文明傳承和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陶瓷藝術是紐帶,是橋梁,世界通過輝煌的陶瓷藝術認識了中華文明的非凡和偉大中國的陶瓷藝術曾經讓世界人民為之折服,英文“China”即為陶瓷之意。
今天,中國古代的陶瓷藝術品仍是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館及美術館的收藏熱點,也是歷屆拍賣會上的寵兒,其巨大的藝術魅力和經濟價值是其他許多藝術品所無法比肩的。術既具有商品性,又具有藝術性。新中國成立後,陶瓷產業壹度歸口於輕工業部管理,陶瓷品的商品性得到了強調,但是,其藝術性則未得到足夠的認識,許多優秀的陶瓷藝術作品未得到合理的保護。因此,加強對傳統陶瓷藝術品的收藏、研究和交流,是我們無可回避的責任;而對於現代陶瓷藝術作品而言,它作為當代藝術中頗為活躍的部分豐富著當代藝術的發展,對現代陶瓷藝術的研究即是對當代藝術的關註。
世界陶瓷藝術分為東亞儒學和佛學類型、西亞北非伊斯蘭文化類型、歐洲基督教文化類型三大部分。
以中國陶瓷為源的東亞各國,其陶瓷藝術實際是從這壹主流分出的支流。朝鮮高麗時代的青瓷、李朝時代的白瓷;日本桃山時代的茶陶文化、江戶時代的青花和五彩瓷器,都是在中國文化和中國陶瓷的直接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或者說朝鮮、日本的陶瓷藝術與中國陶瓷藝術是壹脈相承的。
自公元11 世紀中期起,以青瓷為主的宋瓷大量輸入伊斯蘭世界,這時的陶器造型基本是仿制中國樣式,甚至與中國青瓷放在壹起幾乎可以亂真。中國青瓷確實對伊斯蘭陶器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但是,伊斯蘭陶器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完全演化成獨特的民族風格。而且波斯的彩繪瓷器、白釉藍彩陶器、銅釉彩繪陶器,對後來中國五彩瓷、青花瓷器、釉裏紅瓷器的產生,起到推動作用。此後,中國青花瓷、五彩瓷又給予伊斯蘭陶器的發展以極大的影響。總之,西亞、北非的伊斯蘭陶器,像華麗的清真寺壹樣神奇,像“天方夜談”壹樣神秘,還像波斯地毯壹樣光怪陸離。尤其是伊斯蘭華麗彩陶器,可謂集伊斯蘭藝術之大成。
中世紀歐洲陶瓷藝術的發展,最初是伊斯蘭陶器進過西班牙傳入意大利,在意大利發展成風格獨具的錫釉花飾器,,再越過阿爾卑斯山,在法國出現錫釉軟質瓷,直到公元17 世紀荷蘭代爾夫特錫釉陶以仿制中國青花瓷和五彩瓷而聞名天下。可以說中世紀歐洲藝術是在伊斯蘭陶器和中國瓷器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當然,歐洲中世紀錫釉陶還伴隨文藝復興的興起,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它壹方面從伊斯蘭陶器和中國瓷器中吸收蔓藤翻卷的藝術形式,又在現實植物中尋求更為生動的形態,還從古羅馬的裝飾中尋求粗獷有力的結構。因此,平面的陶器紋樣由於借助明暗法而產生立體感。這無疑是希臘羅馬藝術精神的復蘇。其翻卷律動的紋樣結構中,常常增添鳥獸等動物形態,最終形成歐洲大陸所特有的奇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