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中國北方壹個叫契丹的遊牧民族逐漸強大起來。後來在遼朝始祖盧野阿保機的帶領下,他們以上京為都城,崇拜漢人的徽記,建立了壹個擁有自己民族語言的大遼國,面積是北宋的兩倍。然而209年後,強大的遼國也難逃滅亡的命運。從此,他的寫作和歷史完全淹沒在歷史的汪洋中。
今天要說的錢卡是在上京遺址發現的,是遼國獨創。貨幣卡是方形的,由銅、銀和稀有金制成。貨幣卡制作精美,采用楊雯鑄造和文胤雕刻等方法,刻有漢字、小契丹文字和象征圖案。內容包括遼國的國名、年號、面值,甚至壹般地區的表述。當然,面額都很大。目前已知的最小面額也代表500枚銅幣,1000枚,甚至更多的可以嚇到妳——它居然可以代替120枚黃金。
那麽,這張錢卡是幹什麽用的呢?
首先是遼代的官幣,屬於官方認可的錢幣。從出土的錢卡來看,整個遼朝每次建鈔或改鈔都要重鑄新的錢卡。而且遼朝五都是同時鑄造的,也就是說全國統壹發行。
其次,這種錢卡不用於民間流通,主要用於朝廷獎勵大臣。這裏還有壹個問題,就是遼國皇帝對這個賞賜很隨意。有壹張錢卡上寫著‘禦巡千條’,就是穆宗皇帝在壹次狩獵巡遊的時候,高興了就隨意給錢卡,壹有動靜就給壹千條銅錢。
原則上,錢卡應該是相當科學的。壹方面節省了制作銅錢所需的銅材,省工省時省料。壹方面,形狀比金元寶、馬蹄鐵等其他大幣更規則,便於保管和攜帶。正是今天支票的金屬版。
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眾所周知,壹個國家發行的貨幣量是有科學依據的,應該與該國的經濟相對應。比如,壹個國家只有擁有100元的大米,才能發行100元。如果壹下子發壹千塊錢,另外的900塊錢根本買不到大米,或者大米價格從壹元壹斤暴漲到十元壹斤。
至少遼國的君主不清楚這個規矩。他們以為自己是國王,想做多少面額的錢卡就做多少面額的錢卡,誰敢說不就砍誰的頭。其實根本不是這麽回事。說得好聽點,這種錢卡沒人敢收,因為沒地方換,受賞的大臣只會當勛章欣賞。從大的方面來說,金融秩序壹旦被擾亂,必然導致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使遼國的山河岌岌可危。
巧合的是。幾百年後,同樣不懂金融的明成祖朱也做過壹次這樣的事。而且他直接打印在紙質發行的大面額紙幣上更方便。當然結局都是壹樣的,最後所有的鈔票都變成了壹張廢紙,無處兌現。
無論結果如何,遼代錢卡的發現在考古史上仍具有重要意義。填補了史記和春譜的空白,將古代鑄錢卡的歷史提前了3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