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對於喜歡到鄉野去收藏壹些中國手工藝繡品的人來說,聽說在貴州省三都縣有壹種水族而刺繡的馬尾繡品就特別興奮,據說水族馬尾繡的 歷史 悠久,是壹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

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 歷史 。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制作刺繡的藝術。在傳統節日裏,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這麽美好的傳說,更加堅定我前往這個地區去探訪馬尾繡的繡娘和了解馬尾繡品的發展 歷史 ,如果條件容許的話,再收藏幾件繡品,我覺得這個旅行是非常有意義的。

壹月的貴州天氣還是很溫暖的,在這樣的天氣裏,特別適合去旅行。 汽車 在大山中穿行,不知道翻過了多少座山,終於到達了三都縣中和鎮塘州小區安塘村。這座村子基本上都是居住的水族,有很多婦女都穿著自己刺繡的靛藍布衣馬尾繡民族服裝,在靛藍布衣襯托下,美麗圖案的馬尾繡顯示得更加突出靚麗。

我聯系到壹位在這個地區馬尾繡多次獲得各級比賽大獎的刺繡能手馬尾繡繡娘王芬,據王芬介紹她是出生於水族書香門第,其父親王品魁苦讀水族詩書,家學飽滿,通曉經、史、詩、文,致力於水族古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1994 年 9 月被聘為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王芬受家風影響,以己全力致力於水族馬尾繡研修傳播,其制作馬尾繡作品在80年代就漂洋過海,得到海外媒體報道,為水族馬尾繡傳播事業作出卓越貢獻。

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主要發源地三都,曾經是“戶戶有刺繡,家家有繡娘”。現在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是機器代替了手工,從事刺繡的繡娘越來越少了。很多年輕人都往城裏打工,還有多少人懂得手工的價值?還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願意傳承刺繡的文化血脈呢?

王芬帶領村裏的姐妹們非常熱情到村口迎接我們,我看到她們每個人都穿著自己民族的服飾感到很欣慰,水族年青婦女繡自己民族的繡品,穿自己民族服裝,這樣的話古老的文化就得以代代傳承下去。

當年王芬手中的針線撐起壹家的生計,那個時候在街上賣馬尾繡制品的人不多,好的時候壹件背帶能賣2000多元。

為了這個家,她夜以繼日的勞作,沒有壹句怨言,贏得左鄰右舍無不交口稱贊。

通過努力,王芬家的日子漸漸好轉,但她沒有忘記曾經的壹無所有,她說:我雖然還不富有,但我壹定要幫助比我更需要幫助的人!

為改變馬尾繡只是農村水族婦女們農閑時的手頭活,繡品樣式比較單壹的現狀,王芬在村裏辦起了馬尾繡培訓班。現在,在她帶領下村裏的貧困戶的姐妹們壹起刺繡,王芬她們繡制的服裝、背帶的樣式大小,都是按春夏秋冬、花鳥魚蟲以及自然界事物搭配組合,有的圖案巧妙地插入水族文字的印記。

現在她們的繡品由傳統的服飾類向錢包、手提包、紀念品等小巧精美的 旅遊 飾品拓展,產品不僅多樣化,也符合現代 時尚 審美要求,因此受到了上海、深圳、廣州等地消費者的青睞。

她把村裏的婦女組織起來,對她們毫無保留的言傳身教。目前,這些繡娘個個都是馬尾繡的頂級“高手”。 之後她們采取訂單加工的方式制作馬尾繡工藝品,壹些水族婦女開始依靠刺繡賺錢,大多數婦女年均收入壹萬多元,有的達到3萬多元。

王芬有個女兒名叫王銀麗,今年35歲。她的命運非常不幸,她結婚不久誕下兒子的第80天,年輕丈夫不幸車禍離世。王銀麗不甘心命運對她的不公平,擦幹眼淚決定獨自撫育幼兒,她的經歷令人唏噓不已。

王銀麗說她從小看著母親挑燈刺繡,耳聞目睹母親壹針針壹線線的刺繡,壹開始覺得很好玩跟著刺繡,慢慢地自己就喜歡上刺繡了,現在可以跟隨母親壹起帶領村裏的姐妹們開創馬尾繡事業。

王銀麗在母親教授的馬尾繡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刺繡技術和現代設計,讓自己的繡品博采眾長,推陳出新,創作出具有獨特風格的馬尾繡作品。

王銀麗驕傲地跟我說,她在2017年,為紀念三都水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編制水族首部《馬尾繡典藏》中樣版制作就是由母親和她親自制作定稿,以此為樣集典成冊,為水族馬尾繡的 歷史 典藏奉獻的心血傑作。

經過艱苦努力,水族馬尾繡的生產銷售初具規模,產品開始遠涉重洋。王銀麗“繡”起了脫貧攻堅的“半邊天”,也“繡”出了自己的美麗人生。聽到這些故事,讓我感到水族的馬尾繡能有今天的成績,的確是水族婦女幾代人***同努力的結果。

  • 上一篇:誰知道壹起來看流星雨中慕容雲海和上官瑞謙的扮演者的詳細檔案!
  • 下一篇:足球鞋對運動員來說非常重要,哪些足球鞋比較好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